关于遵循语文的“学路”的思考(一)
今天教学《北风和小鱼》第二课时,我们开始学习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我先告诉孩子们,这一段要想办法读出北风的本领很大、很骄傲的样子。
我先让孩子们自由练习。
在来回巡视时,我发现孩子们并不能如我想象的那样,通过突出强调些重点词语的方式或者通过表情、体态语言来朗读。他们几乎读得都很平,只是在语气里有点感觉。
于是,我决定通过示范的方式来让他们有所感觉。
我进行了示范有感情朗读,指名一两个孩子朗读,依然还是那样,只是在语气里有点感觉。
我忽有所悟,他们才是一年级上学期的孩子,刚刚接触成篇的课文不久。
我决定先让他们练习听。
我示范朗读第一句“北风呼呼地吹着”。我让孩子们听,在这个句子的哪里最能感到北风本领很大?孩子自然能听出来。
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学着我的样子来读一读。
就这样,孩子们边听边学。最后他们终于感到了朗读的方法了。
这使我联想到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文通字顺的平读和有感情的朗读的问题。所谓文通字顺的平读,就是能正常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理解、鉴赏和学习在心中自动发生。
所谓有感情朗读,就是在朗读的时候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将自己的理解、鉴赏和学习表现出来。这样比较下来,我就会思考,文通字顺的平读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文通字顺的学习更趋于一种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在人的内心里有一种缄默的效果,有些学习的内容不一定能够说出来,甚至不一定要说出来。
然而,我们可能更需要培养孩子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因为,有感情朗读,更趋于一种“书写”,就是将自己的理解通过自己的声音、表情和体态书写出来。而书写会造成一种理解的结构或者叫做思维的结构,而只有有理解的、结构性的表现才能为别人所了解,从而发生与世界的交流。
另外,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形成两条路径,一种是对听众的路径,一种是反馈的路径。这样,便可以形成一种学习的反思了。很多孩子有感情朗读之后,还沉浸在那文本的情感氛围内,就是一个明证。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遵循的第一个学路,便是那从文通字顺的平读到有感情朗读的走向。
第二个问题便是无意的听与控制的听的问题。我们听世界,往往有两种听法,一种是无意的听,没有意识,但耳朵里会有信息进来。经研究表明,很多孩子就有这样的“本领”,有些孩子手里虽然玩着玩具,但他们往往总能听明白你在讲什么。父母在家里说话,孩子在做自己的事情,然而孩子们最后却能将父母说的事情记住。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其实很多孩子都处于一种无意听的阶段。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真正使用有意注意听讲的孩子并不多。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们尽量使自己的教学生动有趣。
然而,语文学习也有那种刻意地对于听的训练,就是那种控制的听。比如,让孩子通过对老师有感情朗读的倾听,辨别出老师是对于某一个词语或者语段的理解。我在高年级经常开展一个读,一个听的教学活动,一个孩子有感情的读,另一个孩子说明他想表达什么,而事实上,读的孩子想表达的,往往与这个孩子听到的想表达的并不一致。可见,自动的听与控制的听确实是各有所长的。也就是,语文教学要遵循的另一条学路,就是从无意的听到控制的听的走向。
(江苏省宝应县城南小学陈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