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年度八大健康流言你被哪条忽悠了
TUhjnbcbe - 2021/4/2 16:51:00

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疫苗没用可以不用接种?……年1月10日,智止流言,传播真知――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科学中心揭晓。在十大“科学”流言中,有8条流言与健康息息相关,摆数据、做实验,让我们一一揭穿这些流言真相。

谣言: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

流言:人的体质有酸碱之分,偏酸性的体质会导致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疾病。想要不生病,必须保证身体的碱性环境。酸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女孩,碱性体质的女性容易生男孩。通过食用碱性食物、服用碱性保健品、使用碱性疗法,可以改变身体的酸碱性。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酸碱体质”本身是一个伪理论。自从十几年前这个“理论”诞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就一直强调它是一场骗局。关于酸碱性体质,连一篇像样的文献、一点最简单的科学研究都没有。

年11月2日,美国“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杨(RobertO.Young)在美国圣地亚哥法庭被判处赔偿一名癌症患者1.05亿美元,他当庭承认“酸碱体质”是场骗局,自己也不是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等,不具备行医资质。

事实上,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其中很多反应对酸碱度十分敏感,人体有一套强大、有效的调节系统,使pH值保持基本稳定,只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波动。也就是说,人食用任何食物都不会改变人体的pH值,就算是喝醋也不会让人体变得酸性更强。

至于“酸性体质生女碱性体质生男”,更是无稽之谈。

酸碱理论的倡导者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大肆推崇伪科学的概念。一些逐利的商家,用这套理论给某些食品包装上“健康”外衣,加价售卖。这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无疑是一次警示。

谣言:咖啡含致癌物饮用会致癌

流言: 咖啡中含有致癌化学物质丙烯酰胺,饮用会致癌。

真相: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营养与安全系教授陈芳:在对食物进行油炸、烘焙和烤制等高温加工时,当焙烤、油炸等加热过程超过℃,食品中就会产生丙烯酰胺,且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长,产生的量越大。

年3月底,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裁决,几家知名咖啡公司销售的咖啡产品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以警告消费者他们出售的咖啡中含有丙烯酰胺。

咖啡之所以被和癌症联系在一起,与丙烯酰胺的2A类致癌物身份脱不开关系。按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分类,丙烯酰胺被列为2A类致癌物。但2A类致癌物的含义是,动物实验中具有明确致癌作用,但人群研究结果还尚未定论。丙烯酰胺虽然可导致大鼠患上多器官肿瘤,但尚缺乏人群流行病学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其对人类只是具有潜在致癌性。

据《食品与化学品*物学》期刊年刊载的《人类对丙烯酰胺安全膳食摄取量的预估》一文指出,当人体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2.6微克至16微克丙烯酰胺时,就会有罹患癌症的风险。

按此计算,一位体重55公斤的咖啡爱好者,每日丙烯酰胺耐受量为微克(55×2.6=)。一杯毫升黑咖啡,平均的丙烯酰胺含量为0.45微克,他每天至少要喝杯黑咖啡(÷0.45=)才可能产生致癌的风险。所以,普通人每天喝几杯咖啡,远不足以达到致癌剂量。

谣言:疫苗可以不用接种

流言:疫苗总“出事”,所有疫苗都不值得信任。而且疫苗其实没有效果,不接种也没关系。

真相: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医师余文周:每次有问题疫苗事件曝光,“疫苗不需要接种”的舆论都会甚嚣尘上。从个体来看,有可能接种无效或者产生副作用,但并不能以此推断出“打疫苗没用”。

通过疫苗接种,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病例减少了99%,白喉等传染病发病罕见,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目前我国之所以能将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控制在较低水平,靠的就是极高的接种率。

不接种疫苗的后果很严重。例如未接种乙肝疫苗的新生儿有可能感染乙肝病*,而新生儿感染乙肝病*,约90%以上将发展成慢性乙肝。如患乙肝后不进行抗病*治疗,其中1/4最终将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癌。

接种疫苗的效果有目共睹:年前,国内15岁以下人群中乙肝病*携带者比例接近10%,开展计划免疫接种后,已经下降到3%左右。

年12月,美国加州爆发麻疹疫情,近百人确诊麻疹,而实际上在年,美国已经宣布“消灭了麻疹”。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文章,通过对众多研究和报告进行分析发现,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充分的美国人,在麻疹和一些百日咳爆发事件中占相当大比例。这反映了公众因对疫苗信心下降而导致的接种率降低,可能引发更大面积的传染病流行甚至暴发。问题疫苗事件爆发值得我们保持足够警惕,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害怕接种到问题疫苗而放弃疫苗接种。

谣言:洗牙对牙齿有害

流言:洗牙之后牙龈萎缩得更快,牙齿变小变松,牙缝也会变大,所以不要随意洗牙,会把牙齿洗坏。

真相:医院无痛牙科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景泉:首先要纠正一个误区,洗牙不是为了美白牙齿,而是去掉牙面的细菌、牙结石、色素等。

牙龈与牙根面之间不是紧密附着的,而是存在一条0.5~2毫米的浅沟,称为龈沟。龈沟内易积存食物碎屑、附着菌斑,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区域。这些菌斑不断堆积,久而久之就成了牙结石。牙结石会不断“吃掉”牙龈,造成牙龈发炎萎缩,最终导致牙齿脱落。

牙结石开始是乳白色的软垢,会因逐渐钙化而变硬。也就是说,牙结石其实就是一坨硬邦邦的细菌。它们“帮助”我们填满了牙缝、“固定”了牙齿、遮住了暴露的牙根。

当我们通过洗牙清除掉这些牙结石后,牙根重新暴露了出来,牙齿也就更敏感了,所以喝冷热水会觉得酸。至于牙缝变大、牙齿松动,那说明牙齿本来就有问题,很可能牙龈已经开始萎缩,并不是洗牙导致的,而是牙周病本身所致。如不及时清除牙结石,情况只会越来越糟。尽管洗牙过程往往令人不适,但洗牙“利”的一面是让牙齿更健康。

谣言:科学家发现人体最大新器官

流言: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遍布人体的新器官——间质。它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真相: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叶盛:年3月2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

美国NBC和CNN新闻采访了该课题负责人之一NeilD.Theise(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Theise在采访中提到:“一开始我们觉得间质是个有趣的组织,但是仔细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处。我们已经观察了间质的结构,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它的功能”。

于是,这两家新闻媒体提炼了作者的“感觉”和“想象”,分别发布题为《间质: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和《新发现人体最大器官》的头条新闻,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报道狂潮。国内一些媒体和网站将这些新闻观点翻译后,更是打出各种抢眼标题。然而,当仔细阅读过论文原文后,会发现无论是题目还是正文,通篇找不到新器官的说法。

间质(间隙组织)其实是若干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内衬细胞组成的网状微型液体腔。把这样一个非典型的简单构造称作器官,实在牵强。与其说“发现了间质”,不如说“看清了间质”更恰当。

谣言:北极32℃高温将导致北极熊灭绝

流言:北极32℃的高温导致冰川迅速融化,北极熊不得不跋涉更远距离寻找食物,它们最终结局是溺死在海中,或饿死在无冰环境里。

真相:国家动物博物馆高级工程师张劲硕:32℃的北极显然和人们印象中白雪皑皑的景象差异巨大。其实,“北极”范围很大,不是我们平素所想象的都是冰天雪地。从北极圈到北极点,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北极圈里也有茂密的森林和开满鲜花的苔原。很多人一说北极就认为是北冰洋的浮冰区,那里如果达到32℃,当然是很可怕的。

全球气候变暖是跨越国界与种族的共同话题。而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的放大器,增暖速率是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由于气候变暖,北极熊的冰上狩猎期和狩猎面积减少,的确对生存造成一定影响。夏季没有赶上向北退缩的浮冰、留在陆地上,就很难捕食到猎物。但这不能说明和32℃有具体关系。

目前北极熊的数量约有只,分成19个种群。北极熊数量根据北极熊研究和保护领域最权威的加拿大气候变迁和环境保护机构发表的年北极熊数量和趋势预测地图,截至年7月,北极熊数量在年“稳定到上涨”。所以说北极熊“正在灭绝”并不准确。

不过,灭种危机虽尚未到来,但并不能漠视环境发出的警告。毕竟,北极熊只有一个北极,而人类也只有一个地球。

谣言:家用节能灯致癌还有剧*

流言:节能灯是诱发多种癌症的超级癌源,其释放的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并含有剧*物质汞元素。

真相: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吴令安:此流言所谓依据是,美国LiveScience曾撰文称,“节能灯释放出来的紫外线辐射可能损害人体皮肤细胞,让人过早衰老,甚至可能导致致命的皮肤癌。”但文中的细胞是泡在培养皿里体外培养的皮肤细胞,并不像我们身体上的细胞有表皮保护。其次,该实验对皮肤细胞进行近距离(2.5厘米)、长时间、大辐射量的节能灯照射,这与生活实际相差甚远。

节能灯是一种紧凑型、自带镇流器的日光灯。通电后,灯管内的汞原子释放出人眼看不见的紫外线,紫外线打到灯体内壁上的荧光粉涂层上,然后再转变成可见白光。这种利用紫外线进行发光的方式,可将更多电能转化为光能,达到省电目的。

国内外权威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显示,节能灯紫外线辐射总能量只占节能灯释放总能量的6‰,也就是说15瓦节能灯的紫外线功率仅为0.09瓦,而且,节能灯里的长波紫外线不会穿透人体的真皮层。只要符合我国《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标准的合格节能灯,都能把紫外线辐射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至于节能灯中含有汞元素,真相是,一只节能灯只有几毫克汞,而且被封在灯里,即使灯碎也要几百只灯同时碎掉,并且在很小密闭环境下,全被一个人吸入才有可能造成危害。现实发生的概率很小。

谣言:室外能见度低都是重污染惹的祸

流言:年7月底8月初,北京城大气能见度很低,肯定又遇到重污染了。凡是能见度低,就是重污染惹的祸,二者之间可以画等号。

真相: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桂海林: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的人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识别出来的最大距离,单位是米或者公里。能见度越高,我们看远处的东西越通透,反之则看不清楚。

能见度高低主要受四个方面因素影响:颗粒物浓度、化学成分、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我们常说的“空气质量”只代表颗粒物浓度。夏季“桑拿天”湿度较大,就像洗完澡后的卫生间充满水汽,对阳光散射作用明显增强,导致光线投入到人眼中的量减少,所以能见度降低,从视觉上,这和颗粒物浓度高导致的污染天气很像,所以容易被误认为“空气质量重污染”。

在气溶胶颗粒保持相对稳定情况下,当空气湿度增大时,气溶胶颗粒吸湿增长会使能见度下降。也就是说,即使空气中气溶胶颗粒浓度不变,大气也会因空气湿度增大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如在海边,能见度有时会非常低,然而空气中气溶胶颗粒浓度非常低,这都是湿度对能见度的调节作用。

此外,北京空气重污染预警并没有把能见度作为制定标准的指标,其参考的是空气质量指数,包含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臭氧等成分的浓度。

FINDME:

《古麻今醉网》传播最全面、最新颖、最权威的围术期医学知识,已成为华人麻醉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之一。

招商

您的精彩由我们展示

《古麻今醉网》主要开设了、、、、、、、、等栏目。医院、医药企业、学会在合法、合规、内容可靠的前提下提供广告合作、视频直播、专栏冠名等多项服务,如果您有需要,欢迎联系我们!

城市合伙人

火热召集中

联系

-、沈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度八大健康流言你被哪条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