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创伤救治中心副主任,他还有多个身份: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狂犬病控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技术工作组副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专家、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为了其中的每一个身份他都不辞劳苦。上个月,一部由全国多位专家联合编撰的《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发布,这是我国动物致伤诊疗领域的首部专著。而作为组织者,王传林已经为它付出了整整三年的休息日。
“做这件事,与其说是为情怀,不如说是为责任。”王传林特别喜欢侠客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医之大者,亦士亦侠。在他眼里,侠和医是一样的,都靠着情怀和责任来“提气儿”。
王传林自制门诊地图“大夫,家里刚养的小狗,还没打过疫苗,我就被咬了,不会发病吧!”医院急诊科的诊室里,一位年轻女士前来处理动物咬伤。她僵硬地举着被咬伤的左手,神色凝重,脸色有些苍白,看上去非常焦虑。“您已经第一时间用大量清水冲洗了伤口,医院进行规范处置了,大可不必过于焦虑,不过记得带宠物去打疫苗!”对面的王传林一边安排她接种狂犬病疫苗,一边语气平和地开解着患者。
“这位患者代表着公众因为对狂犬病不了解而产生的一种典型反应——过分焦虑。”工作间隙,王传林抬头跟同事们笑着交流。5年,医院设立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实行24小时接诊,医院正在其列。王传林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介入动物伤害的救治和研究工作的。
公众因对狂犬病不了解而产生的另一种典型反应——不重视。这往往会带来更惨痛的后果,这一点让王传林感触颇深。年夏天,医院急诊科来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病人。19岁的男孩坐在诊室里滔滔不绝地自言自语,样子非常亢奋。时而狂呼,时而叫骂,口水喷涌而出,洒得到处都是。
出诊的大夫一问,原来这个医院转诊过来的,在餐厅当厨师的他突发“精神病”,不可自控地折腾、闹事,医院。医院的医生们一评估,发现他精神正常,只是神经兴奋,看不出是什么问题,于是建议他转诊医院。
正当医生们感到奇怪,探讨病情时,王传林发现,这位病人目光闪躲,不停逃避跟医生的眼神接触。恐惧、兴奋、拖涎……王传林立刻反应过来,这不就是狂犬病的症状吗!
经询问,原来,在这位病人工作的餐厅附近,有流浪狗觅食。身为厨师的男孩时常对这些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小动物心怀恻隐,有了多余的食材、剩饭,会拿到后门喂给流浪狗。一个多月前,手上有伤口的他在喂食过程中,无意间被流浪狗舔舐了伤口。不是被咬伤,他也就没在意。没想到时隔三十几天,竟然狂犬病发。
“这么善良的孩子,如果对狂犬病的常识有基本的了解和重视,远离流浪犬,一旦发生医院规范处理,绝不至于付出这样惨痛的代价!”说到这儿,一直娓娓道来的王传林语气有些激动。确诊后,医院,3天后离开了人世。“开放性伤口或黏膜被动物体液污染存在感染风险,一定要尽早处理伤口、根据需要应用被动免疫制剂以及按照流程注射疫苗。如果在暴露时立即启动规范的处置措施,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狂犬病的。”时隔近十年,这件事仍然让他感到沉痛和惋惜。
为了让人们了解狂犬病,进而重视狂犬病,也为了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的狂犬病处置工作,身为国家免疫规划狂犬病疫苗工作组副组长的王传林,多次参与制定和修订了狂犬病预防处置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在日常工作之余,他还与同行们共同开发了一个“全国狂犬病门诊地图”。
打开“狂犬病预防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