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长大的朋友也许常常难得一见桑树的身影,但生活中却处处有着桑树的痕迹,人们感慨时光飞逝常用说“沧海桑田”,谈到故土家乡时常以“桑梓”代指。这充分说明,“桑”的存在,早已作为一种无意识表象,深深的进入了中国人的心理积淀。对于桑,人们寄托了种种情感,“扶桑”的传说,“桑间”的男女情爱,“桑中”之地的浪漫缠绵,“把酒话桑麻”的田园风情,“鸡鸣桑树颠”的自然惬意,“桑弧蓬矢”中男儿的志气豪情。
“我劝世人勤务桑,务得桑成无价宝”,桑树的医药价值在众多果树和林木之中独树一帜。一株桑树,全身是宝,其枝、叶、果、根皮皆是良药。一株桑树,四季入药。春取桑枝,祛风除湿、利关节;夏摘桑葚,生津止渴、养阴血;秋打霜桑叶,疏散风热、清肝肺;冬刨桑根白皮,利水消肿、止咳喘。
桑枝,是桑树的嫩枝,在春天采收。中医用药讲究取象比类,树木的枝条类同人之四肢,以枝走肢,故而可以用树枝类药物,比如桑枝、桂枝,治疗肢体的病症。《景岳全书》中,一味桑枝熬膏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普济本事方》中单用煎服治疗风热痹痛。桑枝具有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行水气的功效,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四肢拘挛、水肿、身痒等症,擅疗上肢痹痛。用桑枝栽培的药用灵芝,比杂木屑和段木栽培的灵芝所含灵芝多糖高30%,药效更好。此外,把桑树的枝条烧灼后,可沥出汁液,名桑沥,《本草纲目》等记载其能治疗“大风疮疥”、破伤风、小儿身面烂疮等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也十分的惦念那紫红的桑葚。夏天采摘桑树的果实-桑椹,桑之精华所结也,果肉饱含汁液,气清香,味甜酸,果色一般有乌、紫、白、红几种,既可食用又可入药。每年4到6月份成熟,入药以个头大、肉厚、紫红色、糖性足为佳。
早在两千多年前,桑椹就是御用补品,具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生津止渴等功效,治疗阴血不足、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三国志》云:“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资治通鉴》亦载:“燕之军士多饿死,燕王垂禁民养蚕,以桑椹为军粮。”这说明在粮食短缺情况之下,古人常将桑椹作军粮使用。《齐民要术》则补充说明:“椹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桑椹同时具有备灾物资的重要用途。桑葚虽好,适量最好。因为桑葚偏寒,所以小孩和脾胃虚寒的人不宜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