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破伤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共同战疫晋绥解放区战疫传奇 [复制链接]

1#
SEM百度竞价招聘求职微信群 http://www.suqitech.com/mobile/news/show-209062.html

今天,我们为您推送的文章来自《中国疫苗百年纪实》。我国生物制品行业的源头,是年成立的中央防疫处。但就像一条大河是由若干支流汇集而成的一样,汇集到中国生物制品行业这条大河中的支流还有许多,其中就有各个解放区的生物制品机构。它们在国内外敌人的严密封锁下,演绎出我们今日不可想象的传奇故事,成为中国生物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抗战时期陕北的八路*就种过牛痘,你会相信吗?大多数人应该都无法想象,当时那么艰苦的环境,怎么可能种牛痘?但本书作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还真的找到了当时在解放区种牛痘的史料依据。

窑洞里出品的痘苗、疫苗和抗*素——晋绥卫生试验所纪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人对李志中的评价虽颇有微词,但他战争年代在窑洞里生产牛痘苗的历史是不应该被忘记的。他是北京人,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医学院,年参加八路*,在八路*重庆办事处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到延安,医院传染病科化验室医生兼训练班主任。在延安,医院和中国医大是医学人才聚集之地,除了如傅连暲等少数长征过来的医务人员,大多是从沦陷区和国统区投奔革命而来。科主任和系主任大多来自著名的医科大学,即所谓“南湘雅,北协和,东齐鲁,西华西”。有了医学人才,使制造生物制品成为可能。年,李志中在延安奉命牵头研制牛痘苗,还没有来得及展开工作,就因胡宗南要进攻延安,便随中央机关撤到了子长县瓦窑堡。年冬,在瓦窑堡补充进一批卫生人员,成立了*委卫生部卫生试验所。由李志中任主任,周百其、翁远、姜恒明为副主任,展开工作。然而,此时的陕北已很不安全,中央决定*委卫生试验所东渡*河,迁往晋绥解放区,年落脚在山西兴县吕家湾,更名为晋绥卫生试验所,下设若干个室,有痘苗、疫苗、破伤风、培养基、生化和采血等。就是在吕家湾的二十几孔土窑洞里,李志中和姜恒明带领大家创造了生物制品史上的奇迹,生产出“四大产品”,不仅满足了晋绥和陕甘宁边区的需要,而且支援了兄弟解放区一部分。

四大产品,第一是痘苗。痘苗的生产虽然比疫苗要简单得多,但要在晋西北的窑洞中进行生物生产也是困难重重的。没有自己的动物饲养场,怎么找到合格的用于生产痘苗的牛?在窑洞狭小的空间内,如何建立接种台?如何保证种了痘的牛不被杂菌污染?等等这些都是大问题。但经过几次失败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应对的办法,当年生产出牛痘苗40万人份,其中30万人份供给陕甘宁和晋绥边区,10万人份支援晋冀鲁豫边区。

第二个产品是伤寒副伤寒疫苗(当时称“菌苗”)。研制工作从瓦窑堡就开始了,迁到吕家湾后继续进行。参与研制的有李志中、翁远、周百其、马兴惠、李振山、刘锦章等人。所用菌种是有关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国统区“偷运”进来的;供实验用的10多只天竺鼠是*调处的同志从北京带回来的;所需各种仪器和试剂,分别是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卫生部药厂、延安医院医院等单位支援的。因为没有电,不得已用六盏煤油灯来保持孵箱的温度。就这样自力更生,土洋结合,克服了菌种鉴别、细菌计数等似乎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成功地制造出第一批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年7月至年5月,共制造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毫升,可免疫人。

第三、第四个产品分别是破伤风类*素和破伤风抗*素。医院十分头痛的一种传染病,喜欢加害于新生儿和外伤患者,尤其偏爱受火药伤的人。在被炸伤和受枪伤的伤员中,感染率约为1%。而一旦被感染,过去一直没有救命的良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破伤风类*素的作用与疫苗相同,给健康人注射后,可预防破伤风感染;而破伤风抗*素是治疗破伤风感染者的。因此,破伤风类*素和抗*素在战伤救护上具有重要作用。战场的需要,就是研制的动力。试验所的研究人员愈挫愈坚,屡败屡战,先是在年9月攻克破伤风类*素,又于年1月研制成功破伤风抗*素。年10月至年5月共生产破伤风类*素毫升,可免疫人;年2月至年5月,生产破伤风抗*素毫升,折合国际单位,可免疫人,而且质量优于从国统区购买的同类产品,晋绥卫生试验所产品的每毫升含国际单位,而购买来的仅国际单位。

在科研生产缺这少那的情况下,晋绥卫生试验所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有不少“发明创造”,虽然土得不能再土,却堪称一绝,能代替洋设备进行生产。前面说到他们用六盏煤油灯保持孵箱温度的事,这样可满足做实验,但不可以用来搞生产。但从哪儿去找大型温箱呢?不要说找不到,就算你找到了,没有电也是摆设。大家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发明”了一个大大的“地坑孵箱”。大窑洞中套小窑洞,安双层门,设夹层墙。在夹层中填糠,在地下点火让其燃烧,窑上加温度调节孔,这样将窑洞内的温度控制在36—38℃之间,整个窑洞就变成了一个大孵箱,每次可培养数万毫升菌液。

再如,生产类*素需要用马,要先给马注射一定数量的*素。*素要纯,必须用细菌滤器来把细菌过滤掉,而所里只有一个小型细菌滤器,两个人24小时不停地抽气才滤过12毫升。这般费力费时也满足不了需要,因为一匹马的高度免疫每次即需*素毫升。算起来,要用40多天才能滤完,用来生产显然是不现实的。最后大家从滤水机受到启发,自制一个细菌滤器,解决了急需。

另外,所里用来测定*力和抗*素单位的只有10多只天竺鼠,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和生产需要。他们用小羊、家兔和狗来反复试验,最后发现家兔比较敏感,求出了家兔对*力和抗*素的感受性指标,遂用家兔来测定*力和抗*素单位。因没有大的兽用注射器,给马注射一次,要4个人干4个多小时,后来自制了一个“压力注射器”,能像打点滴一样自动注射,解放了人力……

年3月,*中央、毛主席撤离陕北前往晋察冀,经过晋绥*区时,听了总卫生部关于晋绥卫生试验所研制生产生物制品的情况,高兴地给予称赞。年1月,晋绥*区卫生部为了表彰晋绥卫生试验所取得的成功,特授予姜恒明、宿树南、周百其等同志“甲等人民功臣”称号,给晋绥卫生试验所记集体大功一次,并授锦旗一面,上绣“发扬艰苦奋斗、积极创造的精神”。

年7月5日,晋绥卫生试验所奉命从兴县迁到晋南新绛县,与卫生材料厂及晋绥*区制药厂合并,组建为西北人民制药厂,晋绥卫生试验所成为其下属的血清疫苗部。主任为周百其,副主任为苏乃芬,*支部书记为刘永贵。

据原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国威回忆: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西北人民制药厂的血清疫苗部人员被分成两批调走。年秋天,由刘锦章带队,率领高俊岩等8人,于9月到达刚解放的兰州,参与接收原国民*府卫生署所属的西北防疫处的工作。接着,由副主任苏乃芬带着血清疫苗部剩下的30余人,以及马匹和生产设备,向大西南进发,准备去成都成立疫苗生产机构,已经走了好几天了,途中又奉命改道前往兰州参与西北防疫处的接收管理工作,于年的1月到达兰州。当时,张国威就是其中的一名技术人员,是亲历者。这样,晋绥卫生试验所的全体人员又在西北防疫处会合,成为后来兰州生研所的源头之一。

领导创办*委卫生试验所和晋绥卫生试验所的李志中,年3月被调到华北*区,奉命组建华北防疫处。他依靠从晋绥带来的翁远等技术骨干,集中冀鲁豫和晋察冀*区的相关技术人员,在河北正定县一家教堂的农场建起华北防疫处,先后生产出牛痘苗、破伤风抗*素等。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后,李志中等10多名技术干部被抽调到北平*事管制委员会工作。

本文摘编自《中国疫苗百年纪实》,欢迎根据文末图示,前往人民出版社读书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