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骨脂注射液零售价你了解多少 http://m.39.net/pf/a_4344835.html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何丽娜通讯员严敏方艺超
随着本轮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杭州市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面对新冠疫情防控持续存在的压力,新冠疫苗无疑起到关键作用,能够有效降低重症和死亡率。
然而,近几个月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多种疫苗的抗体强度减弱和保护效力降低。因此,开展加强免疫,对于保护易感人群、有效遏制疫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区、县(市)的接种门诊正在有序恢复疫苗接种服务。
那么新冠疫苗加强针,打了有用吗?为什么要开展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不打加强针会怎样?加强针打的是更强的疫苗吗?加强针如何预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针对这些市民们关心的问题,杭州疾控给出了详细解答。
1、什么是新冠疫苗加强针?
加强针是指在完成疫苗接种后,根据抗体消退的情况进行再次接种,保持人体对病*免疫力的疫苗剂次。加强针在其他疫苗接种中也有使用,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
现阶段,新冠病*灭活疫苗全程接种2剂次,新冠病*腺病*载体疫苗接种1剂次,对完成全程免疫接种6个月后的18岁及以上人员再接种一针以提升抗体水平。
2、为什么要开展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
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是接种疫苗。从国内外研究结果来看,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在预防重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效果显著。但接种疫苗一段时间后,疫苗对部分人员的保护效果可能会减弱,适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可以使已经逐步减少的中和抗体快速增长或反弹,从而产生更好的保护效果。
3、目前,哪些人可以接种加强针?哪些人不能打加强针?
加强免疫的对象为完成2剂次新冠病*灭活疫苗或1剂次腺病*载体新冠疫苗接种后满6个月的18岁及以上人群。
以下人群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①.对新冠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种非活性成分、生产工艺中使用的物质过敏者,或以前接种同类疫苗时出现过敏者;
②.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如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
③.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如横贯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综合症、脱髓鞘疾病等);
④.正在发热者(腋下体温≥37.3℃),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⑤.妊娠期妇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4、接种加强针疫苗如何选择?
在疫苗的选择上,目前专家给出的建议是使用原接种企业生产的疫苗,假如同一个企业没法满足供应的时候,也要选择相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来进行接种。也就是说,目前加强针不建议“混打”。
5、加强针与其他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吗?
加强针的接种要求仍然与第一、二针一样,需要和其他疫苗间隔14天以上。当因种种原因需要接种狂犬疫苗、破伤风疫苗、免疫球蛋白时,不用考虑这一间隔要求。
6、加强针的保护力如何?
针对加强免疫,专家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加强免疫后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加强免疫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而且中和抗体将得到快速增长。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新冠疫苗接种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些人对新冠病*的免疫力出现下降,有保护效果削弱的情况存在。加强针的接种则会使这种下降出现“强势反弹”。相关临床试验表明,中和抗体会成倍数增长。
加强免疫产生的抗体持久力更强。王华庆说:“半年之后,加强免疫形成的抗体水平虽然也有下降,但依然高于两剂或一剂接种后的峰值。”加强免疫能更好应对变异株。相关研究表明加强免疫能使得抗体增加之外,抗体谱也更广了(即能够有效应对更多种类的病*株),加强免疫还能有效地减少感染病例及严重病例,这都意味着它对变异株会产生更好的保护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7、应对变异*株,加强针是否更有效?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邵一鸣称:“免疫系统准备需要时间,第一针是致敏,第二针和第三针是唤醒大量的记忆细胞,第三针诱导抗体的丰度和成熟度都远高于第二针。在这种情况下,它针对变异株的综合能力也会大大提高,第三针比第二针差不多会提高5至10倍以上的能力应对变异株。”
8、接种加强针安全吗?
安全。有关专家表示,结合有关企业关于新冠病*疫苗加强针的研究结果发现,接种加强免疫的第二针或者第三针仍然像第一针和第二针一样安全。同既往接种情况类似,加强免疫接种后也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疲劳等,但绝大多数是一般反应,症状轻微且可自行恢复,目前报告发生严重异常反应的情况非常罕见。
9、新冠疫苗加强免疫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接种前,根据前期接种凭证,确认自己是否已全程接种,并且完成全程接种6个月以上。在接种时需携带身份证件、接种凭证等,并根据防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配合现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询问。既往所患疾病以及近期是否用药都应告知医师。
接种后,按规定留观30分钟,保持接种局部皮肤的清洁,避免用手搔抓接种部位。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